據《人民日報》報道,中央電視臺原台長楊偉光因病於9月20日晚辭世,享年79歲。作為“中國電視產業最早的拓荒者之一”,被認為成功地推動和領導了“迄今最為卓越”的、上世紀90年代的央視全面改革。在其任內,包括《東方時空》、《焦點訪談》、《新聞調查》、《實話實說》等一批央視名牌欄目得以橫空出世,頗令人追念。
  電視行業的瞬息萬變,對於一位曾經主政央視這樣一家國家級電視臺的掌門人來說,或許很多都已是過去式。時過境遷,楊偉光的名字,或許已不為很多年輕人所知曉,甚至回望媒體梳理出的楊氏主政央視時期的那些“變化”,或許會感到不解,難以搞懂一些現在看來細枝末節的改變,為何會對中國電視行業的影響如此之巨。但不能不承認,這就是事實,而且是剛剛過去不算太久的歷史,也正是從對往日的追憶、以及年輕人的某些“不解”中,可以讀到中國社會細枝末節的變化。
  上世紀80年代,楊偉光初到央視,主管新聞,“破天荒地把國際新聞用作《新聞聯播》頭條”,在當時引起轟動。接任央視台長之後,楊偉光提出“新聞立台”的理念,嘗試推出包括《東方時空》、《焦點訪談》、《新聞調查》、《實話實說》等欄目,在輿論監督上嶄露鋒芒,讓批評性報道在央視開出新芽,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“想了很久才定下來詞句”,為《焦點訪談》題詞“輿論監督,群眾喉舌,政府鏡鑒,改革尖兵”。而具體到一些更細微的改變,包括在《新聞聯播》之後插播廣告,以“台聘”的名義解決白岩松、水均益等一批名嘴的所謂編製問題,堅持讓《相約九八》留在春晚等。
  現在看起來或許都稀鬆平常,但在當年卻可能個個都是貨真價實的難題,有阻力,是禁區,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嘗試突破。什麼樣的新聞怎麼播、放多大篇幅、擺在什麼位置,讓新聞盡可能地回歸新聞行業的規律與專業判斷,而不是其他。理順輿論監督與媒體的關係,看到“批評本身就有建設意義”的真諦所在,重要的還包括能頂住壓力,為所在行業的改革嘗試創造盡可能寬鬆的環境。從語氣、著裝甚至插播廣告等細節入手,順應社會發展的節奏與變化,以及在舊有人事管理制度下對人員使用、改革創新的魄力,很多都是楊偉光之所以贏得身後名聲與尊敬的原因所在,又都不是原因全部。
  楊偉光,這位曾主導上世紀90年代央視那場全面改革的人,在今人看來很多改革措施都顯得微小、枝節,因為曾經的轟轟烈烈已然變成了當下生活的某種常態。這些社會發展的成果,需要彼時的改革者用大氣魄去推動,並承擔巨大風險。所謂改革者的歷史責任,不過是為那些細微的改變尋找機會,為社會進步留哪怕一丁點可能性,撕開哪怕一道小口子。追念過往,是要著眼於當下,於社會演進、時代發展、媒體改革而言,人們能否從逝者楊偉光身上尋到些許繼續的源動力?  (原標題:[短評]楊偉光辭世:他曾為改變撕開一道口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00bare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